——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教育行业垂直网站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的事件。实施校园欺凌,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校园欺凌的角色类型有哪些?
典型欺凌者
1.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
2.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
3.得到部分同辈的认同。
4.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
5.家庭多为单亲家庭或是家庭教育不重视者。
被动欺凌者
1.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有些则是见欺凌过自己的被欺凌者的反击。
2.看见欺凌者欺凌同学后,则嘲笑受害者无用。
被欺凌者
1.性格内向、害羞、怕事。
2.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
3.缺乏与同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4.有身体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
5.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
6.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
校园欺凌存在哪些危害?
◾ 被欺凌者往往具有某些消极的自我概念或自我认知,自尊较低,缺乏自信。
◾ 与一般儿童和欺凌者相比,受欺凌儿童对自己的智力与社会交往能力评价偏低,在长期遭受同伴的羞辱又无力自卫时,他们极易产生对现实世界的不信任,并可能形成习惯性无助感。
◾ 受欺凌者在内外向性维度上得分较低,而在神经质维度上的得分较高,这说明受欺凌者较内向而对外界刺激又过于敏感,因而对他人的攻击行为感受比较强烈,反应也比较强烈,情绪波动较大。
◾ 心理挫折的感受比一般儿童强,经常被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所困扰,这类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表现出孤独、自卑、学习困难(注意力分散,厌学)、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有的还会出现生理反应,如头痛,胃痛,失眠,噩梦等。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应对校园欺凌?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对于欺凌没有清晰的认识,难以把握“玩笑”和“欺凌”的界限,常发生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行为而不自知。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什么是欺凌及其带来的后果,让孩子认识到欺侮包括语言欺侮、身体欺侮和关系欺侮,起绰号、讲粗话、打人、毁坏他人财物、捉弄人等伤害他人情感与自尊的行为都属欺凌行为。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树立关爱人设的榜样,主动关爱孩子,淡化成绩要求,注重孩子的心理状态。与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身边发生的事情和内心动态。
3、如果发现孩子有被校园欺凌的现象,一定要安抚好孩子,平复他的恐惧心理,慢慢引导孩子将事情的始末表达出来,了解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
4、及时与学校老师和对方家长沟通,要求欺凌者立即停止侵害行为,避免孩子遭受进一步伤害,并且要求学校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
小学生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1、遇到欺凌事件不要恐惧,要学会合理反抗,一味顺从只会助长欺凌者的嚣张气焰。
2、遇到危险后应正确地保护自己,避免身体受到伤害,在自身无力阻止施暴行为时,可立即大声呼救,向周围同学或其他成年人求救,在第一时间保护自己。
3、如果被人敲诈勒索,要看情况而反抗。有能力反驳且周围有人的话,不要答应对方的要求。如果无法脱身,可以借口身上没钱,约定时间地点再给。然后立即向老师和警察报告情况,说明自己正在遭受的侵害,寻求他们帮助,远离校园欺凌。
4、如果发生了以上类似事件,在上学和放学路上一定要小心,最好有同学结伴而行。回家后要将此事告诉家长,不要因为怕家长埋怨而隐瞒。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校园欺凌所带来一系列消极后果无论是对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而言,都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小学生大多天真无邪,可塑性强,对小学生校园欺凌现象的尽早防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此,沟通很重要~
中国电信推出校园学子卡,
助力孩子、家长与老师的联系畅通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