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榜样带你学党史】《唱支山歌给党听》背后竟有这样的故事…

来源:中国教育报道作者:时间:2021-06-29 11:46:43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青年领域党史学习教育深化开展,不断引导广大青年、团员、少先队员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五四精神,矢志创业奋进,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贡献青春力量。青春南靖公众号开设“青春榜样带你学党史”专栏,展现近年来全县共青团各战线、各领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典型事迹,并借助视频、音频等形式,由青年典型带领青年、团员、少先队员共同学党史。

  本期主讲人:福建青年五四奖章标兵——郑艺娟

  郑艺娟,1983年出生于龙海市颜厝镇,她从小喜欢音乐,小学便开始接触、学习乐理知识、舞蹈和乐器演奏,大学就读云南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2009年,南靖县特殊教育学校招收音乐教师,从小就富有一颗爱心的郑艺娟,毅然放弃市区工作,加入特殊教育人民教师的行列,十年如一日坚守山区特殊教育岗位,用实际行动彰显青年担当。“市区好好的不待,偏偏往山区去?”“特殊学校有其特殊性,整天应付特殊儿童,你能适应过来吗?”面临朋友的不解,她总是笑笑地说道:“我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

\

  “当一名特教老师,和特殊孩子们在一起,更让我体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精髓和‘真、善、美’的真正内涵。” 郑艺娟说。此后,她也因优异表现先后获得“漳州市劳动模范”“福建省最美家庭”“福建省三八红旗手”“第六届漳州市道德模范”“福建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福建省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

\

\

\

\

下面就请福建青年五四奖章标兵郑艺娟老师

  带领大家

  了解《唱支山歌给党听》

  背后的故事吧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几十年来,《唱支山歌给党听》激荡过几代人的心扉,它的歌词质朴感人,旋律动人心弦,表达了人民对党的深情,是流淌在人们心中的歌、难忘的旋律。

  为什么这首歌曲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传唱至今呢?这首歌的创作过程中发生过哪些故事,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我们一起走进《唱支山歌给党听》背后的故事。

  风靡源于《雷锋日记》

  提起这首歌,人们很自然地把它与雷锋联系在一起。1963年,雷锋同志逝世后的第二年,毛泽东同志为雷锋题词,并号召全国上下向雷锋同志学习,掀起了一场学习雷锋的热潮。也是在那一年,雷锋日记里一首名为《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曲传唱大江南北。

  一开始,大家还以为歌词就是雷锋所写,后来经过考证认为,歌词仅仅是雷锋从报纸上摘抄的一首诗歌。1960年1月,雷锋在读书时偶然看到了这首诗,被诗中字句的真诚、质朴的情感所打动。回想起自己苦难的童年和翻身解放的日子,雷锋不禁感慨万千。他怀着自己对党的感情,将“母亲只能生我身”一句改为“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将“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并省略了最后四句,整齐地抄录在了自己的日记本中。

  那么这篇诗歌到底是谁写的呢?

\

词作者被找到

  几经周折,有关部门终于获悉,歌词系陕西省铜川市焦坪煤矿一位技术员姚筱舟(笔名“蕉萍”)所写,并派人到矿区调查了解。当时,心情复杂的姚筱舟一开始怕惹事并不承认自己就是“蕉萍”,经过大家耐心解释,他最后才肯定地回答歌词是自己写的。至此,《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词作者才真相大白。

  姚筱舟16岁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后入朝作战回国,被分配到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姚筱舟被誉为“矿工诗人”,他在焦坪煤矿工作了28年,写下了大量以矿山、矿工为主题的诗歌、散文。

  焦坪煤矿大部分矿工,新中国成立前都曾在私人小煤窑中采过煤,受尽苦难和折磨。他们对共产党充满深情与感激,有的工友发自内心地说:“共产党是妈,矿是咱的家,咱听妈的话,建设好咱的家。”姚筱舟与矿工们朝夕相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

\

  1958年,姚筱舟创作诗歌《唱支山歌给党听》,诗的全文是: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能生我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党号召我们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母亲给我一颗心,暴风雨中一孤萍;亿万红心跟着党,乘风破浪齐跃进。姚筱舟不敢署自己的名字,就以单位名称的谐音“蕉萍”为笔名投稿,后来这首诗被发表在《陕西文艺》杂志“总路线诗传单”专栏里,“总路线诗传单”是由陕西省民歌整理小组编印的一张小报。

  《唱支山歌给党听》后来被中国青年出版社汇编在《新民歌三百首》一书中出版发行。

  诗词被谱成歌

  雷锋同志逝世后,《雷锋日记》被编印成册全国发行。1963年,上海实验歌舞剧院著名作曲家朱践耳在书中读到了雷锋抄下的这一段文字,被深深感动,于是为其谱曲,歌曲由任桂珍首唱。当时正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藏族学生才旦卓玛在校园广播里听到了这首歌,作为农奴的后代,这首歌的歌词让才旦卓玛深受触动。回想自己的身世经历和翻身解放后的幸福生活,才旦卓玛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她主动找到自己的恩师、声乐教育家王品素,要求学唱这首歌。王品素被才旦卓玛的真情所打动,便费尽周折找到曲谱,一字一句地教她汉语歌词。

\

经典红歌永流传

  1963年“上海之春”音乐节舞台上,这首由姚筱舟原创歌词、雷锋改动抄录、朱践耳深情谱曲的歌曲,经过藏族学生才旦卓玛的出色演唱和电台的录制播放传遍大江南北,直至今日,经久不衰,成为几代人心中最熟悉的红色经典旋律之一。

  一首歌曲几经辗转,流传于世。是共产党的深情感染,姚筱舟将情义抒写;是歌词动人,雷锋同志将它记录;是故事感人,朱践耳将它谱曲;是情真意切,才旦卓玛将它唱响。正是因为它是人民自己的歌,是人民群众心中的歌,才能过去这么多年始终深入人心。它饱含人民群众对党的一往情深,它必会被中华儿女世代传唱,万古流芳。

中国教育报道

上一篇:相约2022 EF英孚教育年度全国演讲比赛“EF China Talk”正式启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