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教育行业垂直网站根据美国一间独立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 center)的最新调查发现,语言普遍被认为是建立个体和国家关系的纽带。调查显示,有77%的欧洲受访者、70%的日本受访者、70%的美国受访者、69%的澳大利亚受访者,以及59%的加拿大受访者都表示,要成为某个国家的成员,会说该国的官方语言是十分重要的。自1763年英国日不落帝国建立,英语逐渐成为了世界通用语,它早已融入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之中。对大多数非英语国家的国民来说,在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英语并在不同程度上接触英语文化的过程中,其国家认同很可能受到影响。此外,由于语言生活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不同国家对待英语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本文将主要介绍瑞士、日本、中国、美国如何看待并处理英语学习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瑞士是一个多语国家,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确认为官方语言并编进宪法,确立了多语作为其国家认同的基本组成部分。丹佛大学副教授克里斯托夫·德蒙特海因里希(Christof Demont-Heinrich)2005年在传播研究杂志(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上发文指出,瑞士认可语言对于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其官方语言被许多瑞士人视为国家认同的核心,但即使是这样一个多语国家,它也正受到不断进行的现代化、全球化和英语化运动的潜在威胁。英语并不是瑞士的四个国家官方语言之一,尽管瑞士致力于官方语言的多样性,但英语在瑞士的流行仍然被看作是一种令人不安的状况。英语在瑞士学术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中小学公共教育领域的推广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一些人认为,国家凝聚力与是否将英语而不是其他国家官方语言列为第二语言这种决定无关,另一些人则认为在瑞士,英语只是一种与文化无关的纯粹工具,无法履行瑞士国家语言应有的关键文化功能,因而,并不会对瑞士国民的国家认同构成威胁。更有学者认为英语在瑞士的传播会打击瑞士国家认同的核心,而这个核心正是其微妙的语言平衡。然而,争论并没能阻挡英语在瑞士传播的脚步,在瑞士特定的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塑造下,英语的传播也一直与社会的进步与活力相连,但由于瑞士在法律上对多语种使用的保护,多语主义在这个国家同样生存了下来。
同瑞士一样,日本也认可语言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有大约九成的受访者认为,能说日语是真正的日本人的重要标志。日本文部省1995年颁布的新课程教学原则中,有“尊重文化和传统并促进国际理解”这一项,其深层含义是要求优先考虑培养对日本文化和传统的尊重,在此基础上增进对其他国家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培养能够使日本人在国际社会中获得成功的素质。昆士兰大学语言和文化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高级讲师桥本嘉代子(Kayoko Hashimoto)认为,由于日本对于“日本性”的重视、对于共享的传统文化与语言的强调,造就了日本英语外语教学的框架。京都大学的布莱克·特恩布尔(Blake Turnbull)在2017年的一项研究中提到,日本的外语教育,或者说英语教育多数以语法为基础,很少涉及交际能力方面,这是因为,在日本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人认为若要提升英语交际能力,一个人必须变得更加“个人主义”,这与日本的集体主义传统相违背。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外语教育的不足是日本排外以及害怕国民失去其文化身份的反映。不过近些年,日本也渐渐意识到外语教育可以给外语学习者一个看到自己文化的价值、加深他们作为日本人的身份认同的机会。布莱克·特恩布尔(Blake Turnbull)认为,英语不该被视作日本国家认同的敌人,而应作为维护和振兴日本民族认同的贡献者,日本应积极推广英语教育。
作为一个国际号召力和影响力逐步增强的大国,我国对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学习一直是持鼓励态度的。我国外语能力建设需求与国家综合实力提升是正相关的,也和国家的战略定位关系密切。自古以来,我们国家的外语能力就一直服务于国家和社会整体的发展战略。同济大学语言规划和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沈骑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历史关键节点进行了梳理:汉唐盛世的“译经”运动首开早期中国国家外语能力建设之先河,是致力于丝绸之路“语言互通”之创举;晚清“同文馆”等洋务学堂中的外语教育,是服务于“洋务运动”需要的国家外语能力建设之举,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影响深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繁荣发展,国家外语能力建设方兴未艾,更加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然而,英语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毫无争议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赵海燕,澳门大学肖笛,山东师范大学肖龙福,山东交通大学宋伊雯等等学者认为,英语教育影响了学习者母语和母语文化认同的发展,并呼吁相关政策改革,例如降低英语成绩的比重,进而引导学习者加强母语学习,增强母语文化认同。但也有支持者坚信母语水平下降并非英语之祸,掌握外语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据香港中文大学谷明月教授的研究显示,中国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表现出捍卫国家认同的能动性,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他们的国家认同并没有被削弱,反而有所加强。学者们的争议也伴随着中国英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和完善。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刘媛媛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发现,相比于80,90年代单纯地强调英语的输入,从21世纪开始,中国开始注重母语文化认同的规划,致力于提升外语学习者的多元文化意识和批判对待不同文化的能力。特别是伴随着中国近几十年来和平稳定而快速的发展,中国人对我们国家自己的语言有了更多的自信,也进一步增强了国人的国家认同。中国的国家外语能力导向也逐渐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型。我们将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加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语言的对外输出,提升中文在国际话语中的地位,提升中文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字之美,学好中文。
美国这个英语国家并未从一开始就认为语言在构建国家认同中发挥重要作用。早期美国的国家认同是不分个人的祖籍或母语的。直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语言才成为美国国家认同最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美国对国家认同认知的转变,美国的外语政策,尤其是对移民语言的态度和政策发生了相应的改变。19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的语言意识形态以及由此产生的政策和实践都对欧洲殖民和移民语言持相对宽容的态度。据1975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1880年到1924年的44年里,即通常所称的大移民时期,大约有2400万移民进入美国。这些移民的涌入对国家团结和美国社会同化能力造成了冲击,引发了美国人对“移民入侵”的担忧,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反德情绪和仇外心理,导致了美国化、英语化和盎格鲁-撒克逊化的融合,并最终促使霸权话语的出现,确立了英语单语作为美国国家认同的标志。在大移民浪潮之后,语言测试成为移民归化的一部分,英语的流利度——最终是英语单一语言——成为美国人认同的重要标志。
由此可见,虽然不同的国家对待英语的态度不尽相同,但英语都或多或少,或积极或消极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国家认同,每个国家也都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了外语政策。如果未来要依然准确而有效的落实国家的语言政策,确定对外语,外语学习的态度,要求决策制定者们认识到自己国家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经济的不同情况,针对国家现阶段的发展变化,做出详实的分析,认清语言在国家认同建构中的作用,并据此制定出符合国情的外语政策。